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有哪些新工藝?處理效率如何提高?
來源: 未知 發布日期: 2021-04-01 14:23
據必源環保小編了解,普通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采用生物流化床技術。
常規生物流化床投加懸浮填料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載體,提高了微生物的濃度;填料在水流和氣流的推動下呈流化狀態,兼具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雙重特性。
新的流化床型式不斷涌現,其充氧性、流態、污泥濃度、脫氮效果等都有很大改善。
新的流化床處理效率較高,占地面積進一步減少,但結構比較復雜,設備高度也相應增大。所以這些新型流化床裝置在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中的應用尚待研究。
近幾年來,MBR、SBR、DAT-IAT等作為主要技術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也不斷被報道。該方法處理效率高,且不需二次沉淀池;
但投資和運營成本高,管理比較復雜。IAT和SBR屬于間歇式活性污泥法,處理效果較差。所以,作為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應用不多。
工藝組合優化;
初期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工藝流程特點是“雖小但五臟俱全”,顯得比較臃腫。伴隨著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應用和發展,其工藝流程也在不斷地改進,更加緊湊,提高了處理效率。
工藝改進的重點是提高處理效率,減少占地面積,降低能耗。過程改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
用酸化池取代初始沉降池和污泥池,并可將酸化池和調節池倒置。該裝置生產的生活污水產泥量較小,沉淀池污泥可回流至酸化池。酸化池的作用有三點:
一是通過水解酸化,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能夠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,提高了可生化性;生化池的停留時間可縮短到4h左右;酸化池中還可以設置填料,提高酸化細菌的濃度;
二是回流污泥不僅能提高酸化池微生物濃度,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生物絮凝作用,初始絮凝沉降部分懸浮或膠體污染物,減少后續生化池的負荷;
再次,對回流污泥進行水力自重壓縮,同時對酸化池中的污泥進行一定程度的消化,進一步提高污泥質量。
減小淤泥量;酸化池中的淤泥一般定期抽吸量。必能環保小編認為,酸化池、初沉池和污泥池三位一體,大大減少占地面積,提高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處理效率。